在eolink系统中,脚本分为 前置脚本 和 后置脚本 两种,分别对应 API 请求前 和 返回数据后 的两个阶段。可以通过编写 Javascript 代码,在 API 前置脚本中改变请求参数,或者是在 API 后置脚本中改变返回结果。
脚本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:一般情况下,使用前置脚本功能是在API 请求前需要对接口的请求参数做进一步处理。
比如说,前置脚本可以获取请求参数,还能通过少量代码设置http请求地址,header请求头部参数,query参数等。
再比如说,接口请求体的参数值,在在API 请求前需要做加密处理,那么就可以在前置脚本中的加解密功能,在前置脚本快捷方式里,有MD5加密,SHA256加密,RSA公私钥加密等等。
后置脚本则是API 返回结果后对结果进行解密等,也可以和前置脚本一样使用加解密功能。
或者可以在”后置脚本”获取请求参数中xxx的参数值,然后对这个值进行处理后设置为自定义全局变量,例如:预处理中使用eo.globals.set(“token”,”123456”)语句,定义之后,在测试界面的各个输入框中,如URL、请求参数名、参数值等,在请求体界面的表格中使用 {{token}} 即可引用该token值,即123456。
前后置脚本通过JS代码可以灵活的处理日常使用中的问题,例如以下几个场景:
1、步骤返回的字符串很长,我们需要对这个字符串进行截取,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脚本来处理,在里面填入截取函数 str.match(/起始字符串(\S*)结束字符串),然后eo.info(打印的内容),执行后能再返回页面看到截取的效果。
2、用户想要把前置脚本处理的数据放在请求体里面需要怎么操作?可以在前置脚本中先获取请求体变量,然后再将前置脚本处理的数据通过赋值形式传给请求体。
以上是eolink脚本使用的一些简单介绍,如果想要查看更多实用的功能,欢迎注册登录www.eolink.com